产品中心-火狐在线观看

惊艳!桐乡这场乡村艺术展让碎布变“浮雕艺术”


来源:火狐在线观看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4-21 06:45:32

  8月27日,非遗助力共富,艺术传承文明——浙江外国语学院“拼布与堆绣艺术”衍生工作坊作品展在洲泉镇马鸣村马鸣驿开展,百余幅拼布与堆绣艺术衍生品在这里集中展陈,吸引了专家学者、高校师生、美术协会与文化企业负责人以及众多市民前来参观。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、党委副书记张环宙,原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、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高而颐等校领导和特邀专家,桐乡市领导吴君、徐永强等参加活动。

  “新帖绣罗襦,双双金鹧鸪。”唐朝诗人温庭筠曾这样描述布艺堆绣装饰衣裙之美。古人美丽的衣裙,正是布艺堆绣工艺的功劳。如今,当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拼布”“堆绣”与画作相结合,碎布上将演绎怎样的浮雕艺术呢?

  一剪一粘拼美图,古法技艺传神韵。几块简单的碎布片通过细细裁剪之后,再按顺序粘贴、堆叠,针线上下牵引翻飞……在缕缕丝线交错间,马鸣美景、高杆船技竟然变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布艺堆绣精美艺术品。

  别看织物简朴,在一双巧手下,碎布也能变得色彩艳丽、层次分明、神态逼真、生动活泼。

  今年6月,2023年浙江省“蚕·丝”文化剪纸艺术展在马鸣驿开展,短短两个月后,“拼布与堆绣艺术”衍生工作坊作品展在这里再次开展,规格之高,令人赞叹。一个洲泉西部小村,为何能接连承办高水平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展览?

  洲团千市集、水绕一钱清。作为浙北工业重镇,洲泉镇同样是文化名镇,孕育了高杆船技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二十四节气明珠之一的清明蚕花水会誉满江南。马鸣村更是大运河支流长虹大溪上的重要文化节点,去年还建成了浙北首条美丽乡村水上精品线。自古以来,水文化与蚕桑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,如今,自然风光、人文艺术、强村富民在这里三线融合,“水映洲泉”乐章在这里生动奏响。

  可以说,将桐乡积厚流光的运河水乡文化、蚕丝文化与“拼布与堆绣艺术”深层次地融合,在马鸣村开启对洲泉本土运河文化根脉的追寻,恰逢其时、正当其实。马鸣村正努力打造成为洲泉运河特色水乡非遗文化的“重要窗口”。

  一剪一境界,一步一天堂。正如张环宙所说,在“八八战略”实施20周年、“千万工程”实施20周年之际,找准文化、共富、乡村等结合点,以“非遗助力共富 艺术传递文明”为主题,在美丽乡村新样本的洲泉马鸣举办此展览,既是对中华传统手工艺的致敬,也是对非遗文化的珍视和创造性传承,更是开展优良历史传统文化“守正创新”实践的成果展示。

  布艺堆绣讲究“材料美、形式美、色彩美”,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,既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又有工笔国画的神韵。一幅作品,从选材、描图、制作到组装成型,要经过上百道工序,一幅完整的作品要近一个月甚至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。

  浙江外国语学院民艺社社长沈愈是土生土长的桐乡人,同时也是“非遗促共富”洲泉项目负责人,她将自己从小的所见所闻融于拼布与堆绣艺术,和团队成员共同创作出具有洲泉特色的《高杆船技》作品。“我们希望借助这个项目,传承并创新非遗文化,同时助力乡村共同富裕。”沈愈说。

  一场乡村文化展览,不仅仅是民间传统文化的“秀场”,更是文化产业升级的助推器。以校展为媒,推动非遗民间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实现物质精神“双共富”。

  在高而颐看来,洲泉是京杭大运河畔一个经济繁荣的江南水乡集镇,在新农村建设中,努力发挥乡村民间传统文化的优势,培育新的文化产业,用文化产品改变和提升乡村品质同样重要。

  以“展”促“产”,让文化展览与乡村发展“相互成就”,马鸣村是一个载体,更是一个舞台,未来更将把“秀场”变为“家常”。

  把非遗文化转换为“非遗经济”。活动现场,浙江外国语学院美术·文化创意研究所美术“学研产”研究实践基地落地马鸣村。浙江外国语学院美术·文化创意研究所与洲泉签订“非遗促共富”文创合作意向书,打通校地、校企沟通渠道,并真正开始启动浙江外国语学院民艺社“非遗促共富”洲泉项目。

  此外,现场还举行了授牌仪式,桐乡市优坦家居有限公司成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化实践基地,洲泉镇中心小学成为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艺术实践基地,“拼布与堆绣艺术”工作坊落地马鸣驿。

  值得一提的是,活动现场,历时两年多创作的《京杭大运河(桐乡段)长卷》首次公开亮相,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好评。该画作长44.32米,代表大运河桐乡段全长44.32公里。